新生兒破傷風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中和毒素、控制痙攣、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抗生素治療等。
1. 中和毒素:新生兒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產生的外毒素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和毒素能阻止毒素進一步與神經組織結合,從而減輕病情。遵醫囑使用破傷風抗毒素TAT注射液,可中和尚未與神經組織結合的毒素;也可使用破傷風人體免疫球蛋白,其效果優于TAT且不良反應少;還可根據情況選用馬破傷風免疫球蛋白,通過肌肉注射進入體內發揮作用。
2. 控制痙攣:痙攣是新生兒破傷風的主要癥狀之一,嚴重影響患兒呼吸等功能。控制痙攣能減少患兒的痛苦,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遵醫囑使用地西泮注射液,可有效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緩解痙攣;苯巴比妥鈉注射液也常用于控制痙攣,通過調節神經遞質發揮作用;水合氯醛溶液可經直腸給藥,起到鎮靜解痙效果。
3. 保持呼吸道通暢:由于新生兒破傷風會導致喉部肌肉痙攣,易引起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暢能確保患兒呼吸正常,避免窒息等嚴重后果。要及時清除患兒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保證氣道開放,利于氣體交換。
4. 維持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患病期間患兒進食困難,易出現營養缺乏和水電解質紊亂。維持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能保證患兒身體各器官正常運轉。可通過鼻飼或靜脈營養的方式提供營養物質,根據患兒情況補充適量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同時監測電解質情況,及時調整補充。
5. 抗生素治療:抗生素可抑制破傷風桿菌的生長繁殖,減少毒素產生。遵醫囑使用青霉素鈉注射液,對革蘭氏陽性菌有強大殺菌作用;甲硝唑注射液對厭氧菌有較好療效;也可選用頭孢曲松鈉注射液,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發揮抗菌作用。
新生兒破傷風治療后,日常要注意保持患兒居住環境安靜、舒適,避免強光和噪音刺激。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精神狀態等,如有異常及時就醫。嚴格按照醫生囑咐進行護理和后續治療,按時帶患兒復診,以便醫生了解恢復情況并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