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詢描述: 希望有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大夫幫我看看腹脹,我胃脹胃每天早上空腹脹氣。我也不知道是氣滯還是食積導致的。胃排個屁肚子脹才能緩解一下。過不了多久有脹起來。肚子里總感覺胃有氣排不來。胃沒有反酸惡心,都說小米養胃可是天天吃還是老樣子胃一直養不好。不知道該如何調理?
病情分析:
像這種情況,如果是慢性胃炎,這個情況會造成胃腸道的一個蠕動功能下降,當手動功能下降之后,會引起胃脹,腹脹的一個表現。
指導意見:
建議這種情況應該注意這個飲食方面,清淡飲食,少食多餐,細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如果用藥可以服用一些雷貝拉唑膠囊,配合多酶片以及莫沙必利。
病情分析:
您好:根據您的描述可以服用點香砂平胃顆粒、木香順氣丸調理一下。
指導意見:
建議您:保持心情舒暢,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增強體質,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加強腹部保暖,少量多餐,減少對胃腸道負擔,多食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及粗纖維食物,避免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
病情分析:
對于胃病的治療,中西醫不大一樣。治胃病的西藥有上百種之多,可分為解痙止痛藥、抗酸藥、胃酸分泌抑制劑、胃粘膜保護劑、助消化藥、促胃腸動力藥、及抗幽門螺桿菌藥等幾大類。西醫治療大多因病選藥,按病施治,緩解癥狀容易,治本除根較難。中醫治療則是整體考慮,因人制宜,辨證論治,注重病因,補虛扶正,治病求本。
指導意見:
中醫診治胃病首先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再參考西醫檢查結果,綜合辨證,分型施治。現將常見的證型及其治療分述如下。
一、脾胃虛寒型:特點是上腹部隱痛,泛吐清水,喜食熱飲,喜按,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脈沉細。治則:益氣溫中,健脾和胃。方劑:理中湯、黃芪建中湯、厚樸溫中湯等方加減。常用藥物:黨參、黃芪、白術、干姜、桂枝、茯苓、木香、陳皮、厚樸、草蔻、砂仁、炙甘草等,虛寒甚者加川椒、制附片,泛吐清水者加半夏、生姜等。
二、肝胃不和型:特點是上腹部脹痛,牽引脅肋,噯氣吐酸,情志抑郁,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治則:疏肝理氣,調和肝脾。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常用藥物:柴胡、白芍、枳殼、川芎、香附、元胡、川楝子、烏賊骨、蘇梗、陳皮、炙甘草等,脅肋痛重者加檀香、佛手等。
三、脾胃濕熱型:特點是上腹部灼痛痞悶,嘈雜泛酸,口苦口膩,惡心納呆,倦怠乏力,舌暗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則:清熱化濕,健脾和胃。方劑:香連丸、平胃散等方加減。常用藥物:黃連、黃芩、知母、牛膝、厚樸、香附、木香、半夏、薏苡仁等,感染幽門螺桿菌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食少噯腐者加焦三仙。
四、胃陰不足型:特點是上腹部疼痛,口燥咽干,心中煩熱,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弦細。治則:益氣健脾,養陰清胃。方劑:益胃湯、一貫煎等方加減。常用藥物:生地、沙參、麥冬、玉竹、當歸、白芍、枸杞、川楝子、炙甘草等,大便秘結者加大黃、麻仁等。
五、血瘀氣滯型:特點是上腹部刺痛,食后痛劇,痛處拒按,有時吐血或黒便,舌紫暗有瘀點,脈細澀。治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劑:膈下逐瘀湯加減。常用藥物:當歸、川芎、白芍、丹參、元胡、桃仁、紅花、香附、丹皮、烏賊骨等,吐血或黑便者加三七、白芨等。
六、胃氣不和型:特點是上腹痞滿不適,干嘔噯逆,食少倦怠,寒熱互結,升降失常,表里不和,虛實夾雜,舌苔薄黃膩,脈弦滑或沉細數。治則:和胃降逆,平調寒熱。方劑:半夏瀉心湯、黃連湯等方加減。常用藥物:半夏、干姜、厚樸、吳萸、黃連、黃芩、枳實、木香、白芍、桂枝、炙甘草等,疼痛明顯者加元胡、香附等。
各藥配方劑量須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得病時間、輕重而定。建議做胃鏡系統治療
以上是對“老胃病患者如何辨癥選擇中成藥調理身體”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溫馨提示:
不暴飲暴食,盡量少吃產氣的食物,進行適當體育鍛煉促進消化。
就醫 疾病信息 健康經驗 癥狀信息 手術項目 檢查項目 健康百科 求醫問藥
用藥 藥品庫 疾病用藥 藥品心得 用藥安全 藥品資訊 用藥方案 品牌藥企 明星藥品
有問必答 內科 外科 兒科 藥品 遺傳 美容 檢查 減肥 中醫科 五官科 傳染科 體檢科 婦產科 腫瘤科 康復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環境 皮膚性病 營養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養生 醫院在線